身为华人从业者,无数事实提醒着我们印度移民已经占领了美国IT业。从每年反对印度IT外包公司利用H1B抽签漏洞一人多抽,到对于印度人拉邦结派搞办公室政治的愤愤不平,再到硅谷著名公司纷纷选择印度裔CEO,印度人才在IT界的统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是怎样从印度一步步走向全世界的?为什么印度移民在这个领域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有印度移民通常将他们归因于:英文教育环境造成的语言优势,长期殖民地处境带来的文化相似形,印度人对于数学和工程的热情。以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计算,美国的印度裔移民的教育成就确实远超所有族裔1 。但无论是语言文化的解释还是教育程度度的解释都过于粗粒度,许多问题仍然十分模糊:理工人才的培养和海外输出是一个昂贵投资,经济落后的印度是如何将这么多人培养成工程师并送到海外的?IT人才输出的产业是如何运作的?项飚在《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一书当中为我们部分解答了这些问题。

印度移民们通过多种方式走向世界,项飚在本书中所讨论的是印度独有的猎身行业:印度人在全世界各地开办咨询公司(body shops,劳力行),从印度招收IT工人,然后根据客户企业的项目需要把这些劳动力提供给客户。猎身过程和正规的劳工输出有所不同:劳力行在没有明确工作需求的情况下用临时工作签证将劳工送至海外并闲置在板凳上以等待机会,劳力行并不单独行动而是和不同规模的职业代理公司合作将劳工输出到IT企业。项飚认为这些不同的背后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新逻辑。

  • 猎身的政治经济学背景

印度劳工的输出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学背景。与我们通常的印象不同,IT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重复性的工作,比如编写测试代码等。另一方面,IT企业的业务规模变化迅速,招聘和裁撤正式员工的成本巨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人最为理想。而从90年代开始,美国等国家出台了以吸引IT人才为目标的劳工引进政策以弥补国内技术工人的缺口。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本地劳工,减轻对政府的负担,政府对企业雇佣和解雇海外员工提出了诸多限制。在这样的条件下,IT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招聘挑战。印度猎身业正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挑战而逐步占领市场。

劳力行首先通过板凳机制囤积大量员工以快速响应IT企业招聘变化。印度劳工行将本地招收到的IT劳工送至海外劳工行并等待机会,这一等待时期成为板凳期。海外劳工行通过各种规模的中介机构与将这些闲置员工送至IT企业。如果项目遭到裁撤或者结束,这些劳力又回归板凳。海外的劳力行们则将板凳期的工人作为廉价劳动力用作企业培训和自己的项目开发。

劳力行还提供灵活的雇佣关系帮企业降低移民劳工的政策风险。劳力行并不是简单的将雇员介绍给雇主,而是代表雇主管理工人,比如提供担保、办理领事工作签证、支付工资及和安排食宿等。工人们与他们的雇主不存在任何直接法律关系,因此雇主可以随时剪裁他们而不需要承担法律风险。

  • 猎身经济的运作方式

当然,猎身行业的运作远比上面描述的复杂,但是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你三个主要部门:国内正式部门,国内非正式部门,和海外部门。其中,国内非正式部门包含劳工行、培训机构以及等待就业的IT劳工。国内的非正式部门通过猎身业务逐渐积累资本而进入到正式部门,而海外部门则因此获得大量优质廉价的劳动力。

印度的海外劳工行是由职业中介和劳力行通过分包和中介链的方式形成合作的。大部分海外IT企业只会同少数大型职业中介所合作以保证服务质量并降低管理和沟通成本。大型中介企业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提升服务质量,比如通过设立专门的签证部门跟踪政策变化以保证整个劳工输出的周期稳定。从IT企业收到用工需求之后,大型职业中介将业务转包给小型劳力行,同时在中间对质量和管理加以控制以保证自身声誉。这种外包关心实际带来了中介链条的形成。

印度国内的非正式部门分为劳力行和培训机构两大部门。劳力行在本地招募员工,培训结构则通过培训使他们适合市场需求并且增值。这些劳力行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招募劳力,另一方面经营与海外劳力行的关系。IT行业的需求变动十分迅速,这些劳力行的老板使用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风险,及时在经济危机期间海外务工仍然是高利润的项目,他们通过向工人收取更高的介绍费用,向工人先手所谓增长经验实际是免费劳力的的实习岗位将风险转嫁给了IT劳工。

印度国内的IT培训机构则以灵活和紧跟潮流著称。他们密切关注海外IT技术的发展,对新技术的学习速度甚至常常超过技术发源地的社区。因为能够快速提供大量掌握新技术的劳动力,印度也逐渐发展出了诸如NIIT这样获得海外大型IT企业授权的培训中心。

印度国内劳力行的复杂之处在于他们往往同时运动猎身、培训甚至IT开发等多项业务。比如一种常见的操作是将等待派往海外的板凳员工作为免费劳力对学员进行授课,向渴望到海外工作的IT劳工出售实习岗位以增加他们的经验,并以超出想象的优惠条件从本地企业承揽IT业务,又利用这些免费实习生开发承接的业务。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令人赞叹。

  • 背后的文化基础

印度猎身行业得以组织起来与其文化制度和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理工教育、IT培训和海外输出都是需要大量投资,印度在海外IT产业的成功与他们的教育机构,种姓制度,嫁妆制度以及家庭网络密不可分。

印度猎身行业的劳工往往不是出自IIT等公立学校,而是来自私立学校。比如安得拉邦在1995到2000间成立了75所私立工程学院。这些学院的教育都面向西方,志在译名,他们的教材通常都是照搬美国,并且帮助毕业生直接对接海外院校。想这些私立学院的城里和运作都依赖于民间资金,比如仅学费一项就可高达一年20亿卢比。除了私立学院,大量兴起的技术培训学员也遍地开花,除非经济苦难,几乎所有的IT学生在攻读学校课程时都会参加校外的技能培训。

大量的民间盈余被投入高等教育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密不可分。印度IT劳工有两大特点主要来自乡村地区和并且主要来自高种姓。这背后的原因是,自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一直被所有中等和上层阶级视为进入稳定的、公共部门的核心渠道。而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缺乏投资,使得农民们更想通过教育逃离农村。

嫁妆制度是另一个带来资源集中的制度。印度婚姻一般严格限制于种姓内部,跨越种姓的婚姻会备受质疑甚至影响到其兄弟姐妹的婚姻前景,但是婚姻选择空间的扩大使得纯粹的经济计算成为压倒性的考虑。另一方面,印度婚姻对于年轻新娘的偏好导致女性基本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被视作对男方教育儿子所投入资源和向上阶层流动补偿的高昂嫁妆变更有必要。IT行业因为其昂贵的培养成本以及未来的可观收益,所获得的嫁妆往往非常可观。嫁妆往往成为支持IT教育的必备资源,比如很多女方家长会要求双方先结婚然后送男方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家庭网络的存在也使人们能够长期、持续的投入人力资本。比如各个的嫁妆成为弟弟的学费,弟弟使用工资自主各个的学业和在外工作。

除了资源的集中,种姓制度和男女性别歧视实际上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种姓制度要求这些出身低下的人从事低下的工作并领取非常低下的报酬,家庭中则存在大量的免费劳动的妇女。这些不计报酬的家庭妇女、以及无数的低种姓廉价劳动力实际上为因为IT劳工的价格优势提供了基础。

  • 对本书的评价

《全球猎身》是项飚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的论文。跟上一步作品《跨越边界的社区》研究浙江村一样,作者仍然将研究的重点对准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两部作品之间的成熟。无论是结构性还是可读性,本书对前作都是进步巨大。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兴趣的除了整个猎身的运行过程,还有印度IT人在客服组多困难时做表现出来巨大的灵活性和现实主义。他们常常让我想起浙江村的居民,在体制的空白和间隙处不断寻求机会。在印度IT劳工进入海外的时候有一些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作为技术人员的他们也不擅长沟通,为无法融入白人老板的社交圈子而苦恼。但是时移世易,现在的中国IT移民们作为较为弱势的力量也经受着这样的过程。

当然本书也有所缺憾,首先是作者没有为我们提供印度IT移民到达全世界的全景图,比如通过猎身到达美国和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留学和直接招聘到达美国的IT民工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另一方面是时效性,从作者的研究到现在已经将近20年,印度移民在IT行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猎身行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甚至这些变化之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目前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