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路径

情商这个概念的流行大概是大众传播规律最好的例证: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学术界,经过科普作品介绍之后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然后不断被塞进新的内容并以地摊文学的方式被介绍给更多人,经过这样的演变,这个概念在几天话语中的含义已经与它原本的含义相去甚远。要理解情商是如何在中文世界流行开来的,我们首先要理解中文畅销书的常见套路。

设想你要策划一本中文畅销书,最有效的策略是什么?就主题而言,这本书最好是关于中国人最关注的成功话题的,你的书应该专注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和幸福。为了便于传播,你还需要借用或者创造一个核心概念来解释来解释你的理论。这个核心概念不能太过简单,否则人们无法获得智力上的快感,但又不能太复杂,否则大多数人便无法理解。这个概念还需要有一定的新意,否则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努力奋斗之类的说法实在太老生常谈。为了使这个概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你必须故意拓宽它的边界,模糊它的定义,这样当人们便能毫无阻碍触类旁通地将它用在各种各样的情景。

使用这样传播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包括:一万小时理论,黑厚学,还有情商。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个理论的说服力,你必须使用人们熟悉的现象进行论证。比如天才如同贝多芬在成名之前也要经过十万小时的训练:这样对大众熟知的人物进行意想不到的解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你需要让人们看到希望:我也可以掌握这些技能并获得成功和幸福。比如告诉他们,领导力可以复制,比如暗示他们,经过努力训练你也可以获得高超的能力。有了这些要素,你的书基本已经具有成为畅销书的所有基因。

情商这个概念正是依靠不计其数这样的地摊畅销书进入大众视野。但回到起点,情商在大众中的流行正是始于这本《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这本书最初被翻译作:《EQ:情绪智商》。这样的译法明显有别于作者的原意。而后无数地摊文学作者们看到了这个概念的潜力,于是对它进行重新包装,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核心卖点就是:成功只有20%靠智商,80%依靠的事情商,掌握了情商就掌握了通往成功的钥匙。

成功的因素居然是一个人人皆可掌握的情商能力当然是个绝好的卖点,因为它准确的切中了我们的许多心理。一方面,我们并不认为智力或者学业成就会直接带来经济成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见过了太多教育程度不高但是经济成就瞩目的人。第二,智力以外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人们并不清楚,试图去阐释这背后多变量多因素的模型恐怕是在不能为大多数人理解和喜欢的,至少不如告诉人们这背后的秘诀叫做情商来的爽快。第三,我们或多或少对教育体制抱有看法,我们并不认为考试的结果可以定义我们的才能,我们还是需要在学业的失败之外寻找一条可以证明自我价值的道路,情商这个不可量化不可捉摸的标准就成了天选之子。有了这些做基础,情商这个概念就插上翅膀飞入了千家万户。

本书的价值

作为一本科普类通俗读物,戈尔曼的这本书存在大量论证不严密的问题。比如把社会问题的根源也说成是个人情商的问题:杀人放火等社会问题也被当做个人的情商问题。再比如,作者往往为了突出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在举例的时候往往忽略其他可能重要的因素,比如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量相当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是情绪智力,这显然忽略了天赋,教练等等其他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作者还喜欢进行类比,比如将将登峰造极的专业领域心流涌动的状态与做爱相比,实在是不够严谨的。

在本书出版十年之际,戈尔曼写了新的序言。在新版序中,戈尔曼为若干年以来情绪智力在大众中的普及而感到欣慰,但他也追到这个概念已经被滥用,于是努力做了一次澄清。戈尔曼首先澄清是情商并不是那带来成功的另外80%的因素。戈尔曼的原意是:智商只是决定成功20%的因素,另外80%是其他的因素。他澄清说自己当并没有说这另外80%的因素就是情商,但却被以讹传讹说成了情商。其实就算是20% 也是一个随意猜测的数字而不是测量结果。第二个被澄清的领域是情绪智力的应用。情绪智力被当做了万灵药,但其实情绪智力有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比如在领导力和人际关系等领域。比如在学业成就上智商仍然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在职业领导力的发展上,智商因素居于次要地往往是因为大部分在该岗位的人已经达到了智力需求,是情绪智力上的差异带来了最终领导能力的差异。

抛开情商这个概念在大众传播当中被误读的部分,《情绪智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仍然要回到他的科普作用。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让我们认识和思考情绪智力这个现象,比如关于情绪智力的五大要素。而从大众的误解中还原出这本书本来面目的过程又使得我们得以进一步理解情商的概念。要了解一个概念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说的不是什么。而厘清问题的定义和概念的边界也许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以后当我们说一个人情商低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到底在说什么?是说他说话无聊还是说他无意中得罪了别人而不自知?对问题本身的阐述十分有助于思考问题。

社会智力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必修首先能够定义这个问题。萨洛维和约翰·梅耶的五要素仍然不能直接命中情绪智力的核心:我们该如何提高情商?但是书中提到的桑代克的社会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的理论却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如何提高情绪只能?如何提高影响力?如何提高沟通能力?拿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感到一筹莫展,因为他们过于抽象。当我们说想要提高情绪智力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想要提高什么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是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及时我们能说出自己想要提高的领域也仍然离可执行相距万里。

桑代克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框架:讨论这些能力背后的智能(intelligence)部分并无帮助,我们需要了解的事具体的社会设定(social setting)。当我们说要提高情绪智能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我们想要提高的事何种情景之下的情绪只能?是关于如何给一个不太友好的同事提出建设性的反馈,还是在和自己的老板讨论升职问题的时候?越是有这样具体的社会情境我们越是能够获得具体的执行策略。比如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快明白,我们的目标是,既保证我们的反馈得到有效的传达,又不会伤害到对方的感情,或者制造紧张。同样的策略还可以用在沟通技能、领导能力等其他软技能当中:我们是想要提高跟亲密伴侣发生争吵时的沟通技能,是想提高领导一个产品团队在和相关的产品团队合作时候的领导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找出为了达成目标最长需要应对的场景,然后有序地寻找和探索最佳的工作模式。

社会智力提供了一个更为实用的框架。情绪智力的理论仍然在强调个体的元智能,这容易给我们这样的错误影响:我们能力的提高应该着眼于根本的智力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所有的问题当中,所谓的元问题最难以解决。而社会智力则强调了两方面的:社会设定和个体智力。这个概念使我们很容看出,情绪智力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情绪智力的提升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这样一个抽象的大问题就被自然而然得拆解成了若干具体的小问题。戈尔曼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新书《情商务实》当中也借用了这样的框架。他提出了情绪竞争力的概念:将情绪智力运用到职场等具体的能力。与社会智力的理论异曲同工。

情商和同理心

同理心是情绪智力里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一般认为是同理心是情绪智力的基础。它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努力想象自己在对方的处境之中的感受,人可以理解他人的情绪。但这样的同理心存在一个本质上的缺陷:代入式的同理心完全基于个体的经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或者经验完全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同理之心。因此有不少人提出同理心的真正本质应该努力设想他人的处境,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回想自己的感受。然而这样的同理心有时候让人费解。将哲学上人是否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的讨论放在一边,倘若我们无法调动起相思的感受,我们如何能真的获得对他人感受的共鸣?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