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选择婚姻伴侣的必备条件吗?对大部分人来说,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而且这里的爱情必须是浪漫和激情之爱,而不是深沉而隽永的伴侣之爱。我们在所有的文艺作品中赞美爱情:小说,电影都在不停向我们讲述或美妙动人或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我们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比婚姻更加神圣的事情:为了爱情的唤起或者消退我们可以结束婚姻。这在美国人的婚姻现状中尤为常见:我们不再爱对方了是一个完全成立并且被自然接纳的结束婚姻的理由。

爱情是婚姻的必备前提这一观念似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可是这个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个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观念出现的时间相当晚近,而且这一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被认可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在传统的亚洲文化当中,婚姻更多的还是跟家庭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多考虑从未来家庭的角度考虑婚姻,爱情的比重不如其在西方文化中重大。

这个观念在近代的出现并非巧合。很大程度上伴随着近代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越来越多人可以依靠自己过上独立的经济生活,同时,原本属于家庭的责任,比如生产、育儿等越来越多被社会承担,婚姻本身的功能性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迁移,人们得以离开原有的家庭出生地,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婚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人们也得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婚姻的情感功能。

但是爱情是决定婚姻长久幸福的必备条件吗?我的很多印度同事仍然选择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结婚对象。包办婚姻当然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配偶的自由,在文艺作品当中,包办婚姻的家长往往是爱情的阻碍,是恋人克服困难在一起的对手。但是跟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相比,包办的婚姻会更不幸福吗?其实很多研究现实,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证明,以激情和浪漫为基础的婚姻会更加幸福。这主要是因为激情和浪漫都会随着时间迅速消退。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爱情的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感和承诺。也讨论过这三种要素的组合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爱。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进入婚姻之后,原来的浪漫和激情会逐渐消退,亲密感会增加,浪漫的爱情会慢慢变成亲情。那么问题是,如果激情注定要消散,那么当我们考虑人生伴侣的时候,是不是不需要过分考虑关注激情和浪漫?

激情和浪漫会自然的唤起我们,可是他们也会迅速消退:伴侣的性吸引会随时间下降,我们的感受到的爱的强度也会下降。这难免让人沮丧:我们所歌颂和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爱情真的存在吗?持续一生的爱情当然是存在的,但那多数是因为伴侣们在激情消退之后成功的增加了另外的两个要素:亲密感和承诺。

当然,面对婚姻过于理性的另一个陷阱是:企图找到整个人生的最优解的想法会阻止我们作出选择。我们期待一个既可以唤起我们的激情和浪漫,又可以跟我们共度一生、进入幸福婚姻的伴侣。但是这样的最优解也会阻止我们迈出步伐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足以承担整个人生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