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起点区分观察和评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绝对的客观而不作出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沟通失效一个常见的原因是我们常常直接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评价,批评或者指责对方的行为,使沟通的对象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作出友善的回应。另一方面,当我们带着强烈的预设去沟通,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就进行判断,无异于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则我们自己所观察到的事实也会产生偏差,给后续的沟通带来更大的误解。区分观察和评论的目的就在于,在沟通之初带着客观的心态观察事实。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下一步是体会和表达感受。对于大多数文化而言,男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被认为是敏感脆弱的表现。但我发现,表达感受无论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职业当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个人化的感受和表达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步骤。

了解感受的根源

沟通中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我们将浅层次的情绪表达出来使得双方形成对立。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在沟通中应当关注产生情绪的根源,也即是我们的什么感受没有得到满足。

更具体说,沟通中的矛盾的起点一般是因为听到了不中听的话。这个时候我们一般有四种选择:认为自己犯了错误而心怀愧疚,为了维护被伤害的自尊和情感而通过指责对方的方式来回击对方,认识到自己感情上受到伤害是因为我们看中对方的信任和接纳或者收到了误解,或者是第四种方式,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明白他的需求。与之前所说的区分观察和评论类似,听到不中听的话要先将对方的情绪放到以便,而努力去思考其背后所想要表达的含义,或者包含的未满足的需求,并且以最大的善意去作出理解和回应。

另一些时候我们也可能说一下不中听的话,比如批评对方,但是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非暴力沟通不鼓励批评,而鼓励表达需求,也就是期待。在多数的沟通当中,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双方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鼓励沟通双方表达感受,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双方的需要,从而可能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

然而,社会化的过程里,不同的角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表达个人感受是不被鼓励的。但是直接说出需求,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会更大。我们在影视剧或者戏剧里看到过许多勇于跳出自己社会化职责的束缚、努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角色,也看到过很多常年牺牲和压抑自己的个人感受,而最终爆发或者崩溃的角色。表达自己的个人需求是获得理解的起点。

作者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感情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从最初想要努力取悦他人、达成他人的期望,到因为不堪重负或者不平衡的付出想要逃避这种负担,到最后认识到个人对他人的需求并不负有责任,但是愿意从爱他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帮助。我认为这个观点具有相当的表达力。我在许多的关系都看到过这样的成长过程。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有必要为了使父母高兴从而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他们有时候在重大压力之下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从未被尊重而与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痕。还要许多亲密关系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努力迎合对方想要使对方高兴,到后来因为觉得憋屈而恼怒,进而逐渐变得态度僵硬起来。

真正的个人成长来自于对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认识和尊重。我们会认识到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源自于我们自身的需求,而他人并不对我们的需求负有责任。反过来说,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感受也并不真正负责,了解他人感受背后的需求比应对他人的感受更加重要,真诚地对待他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

请求帮助

在了解了我们感受和需求之后,下一个要素是提出需求。提出需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要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同时,请求语言力求具体。抽象的语言不仅会使得对方感到迷惑,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我的一个观察是,很多时候我们对沟通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解自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许多抽闲的框架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但这些抽闲的框架有时候无助于我们了解自身。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清楚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是什么。比如我们也许认为我们想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支持,但什么样才算是支持呢?告诉对方,自己在烦恼的时候想要被认真倾听比仅仅表达想要得到支持要可能成功的多。

当然,在沟通请求的时候需要同时阐述自己作出这样请求的感受和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请对方提供反馈。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我们的请求之后,我们通常会关心对方的反应,包括对方此时的感受或者想法,以及对方能否接受我们的请求。在想要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要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