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银行的基准利率由央行控制。储蓄利率的提高意味着:

  • 银行需要支付更多钱给储户,因此银行开展储蓄业务的成本升高。
  • 银行因此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平衡储蓄业务升高的成本。
  • 企业贷款成本增加,贷款活动受到抑制,投资将会减少。

对普通储户而言,利率的提高看起来会增加储蓄的吸引力:

  • 储蓄业务的回报增加,其他投资业务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
  • 储蓄意愿增加,会有更多人愿意把钱存在银行,相对的,用于消费的钱就会减少。

然而,储蓄利率的提高真的会增加银行储蓄量吗?

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可以将是否储蓄这项选择等效为现在消费未来消费的比较。未来消费的额度由储蓄的钱的数量和储蓄利率决定。比如储蓄额度是X, 储蓄利率是10%,则目前可供消费的钱是T – X, 可供未来消费的钱是1.1X。则我们很容易知道在任何一种储蓄组合下,一个人可以得到的目前消费额度和未来消费额度,他们的变化就构成这两种消费的预算约束线。

那么,让利率变化的时候,用户的这两种消费选择如何变化呢?

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时的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考虑替代效应的时候:因为利率的增加,目前消费的钱未来价值变高,因此目前消费的成本升高,未起来消费的成本相对变低,因此人们倾向于减少目前的消费,所以储蓄会增加。

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的时候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考虑收入效应的时候:因为利率的升高,消费者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现在的状况比过去改善了,他就倾向于同时增加在两个时期的消费。目前消费的增加会减少未来可以消费的数量,但未来收入的提高可以抵消这部分减少,因此他在两个时期的消费都会增加,但银行收揽到的储蓄两就会减少。

这两种效应,一个增加储蓄,一个减少储蓄,加息的影响由这两种效应的强度决定。

上面的例子里我们把决策变为目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对比。另一个例子是考虑人们对工资增加的反应。
假设一个人的工作收入和工作时间长短相关,会有人因为工资的增加而减少工作时间吗?

考虑替代效应:闲暇和消费具有互补性,因为工资的增加,闲暇就变得更贵了,决策点移动到新的平衡点上,也就是更多的消费,而更少的休闲,因此消费者闲暇的时间减少,工作的时间增加。

考虑收入效应:当工资增加的时候消费约束曲线变化,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了对两种物品的更高的消费,因此休闲的时间增加。虽然闲暇时间的增加会接着带来收入的减少,但工资的增加补偿了这些减小,因此总的收入仍然是增加的。

最终人们对于工资增加的反应:增加工作时间还是减少工作时间,是由这两种偏好决定的。